最近,爱搞花样的奶茶店又开始在茶底上下功夫,纷纷推出了普洱“碎银子”,标榜“高贵用料”。
其实前几年市场上就出现了“碎银子”的身影,价格还不低,因为名字取得比较时尚,再加上茶商的宣传炒作,慢慢地出名了。
01.到底什么是“碎银子”?
碎银子也称茶化石、茶珍珠、金沙等,因外形酷似散碎银两而得名,大部分的碎银子是由普洱熟茶发酵后的边角料经过人工增香、增胶,液压,切割,抛光的再生品。
如果对兴起的“碎银子”不太了解,那常年混迹茶圈的人,一定听说过“老茶头”这个名字。
碎银子其实是从老茶头而来,老茶头其实指的是制作普洱熟茶的时候,在发酵过程中出现的结块茶。这些结块茶比较嫩、含有较多果胶,柔软,透气性差,加之发酵过程中温度较高、湿度大,容易让毛茶结块,不容易解开。茶厂通常会将这些茶单独拿出来存放。
02.“碎银子”真的是高档茶吗?
过去老茶头被当成熟茶制作过程中的下脚料,因为没有完成发酵过程,并不是纯粹的熟茶,也不能算生茶。后来人们发现老茶头有丰富果胶物质和糖分,加上一些商家宣传,所以身价上涨。
也有人说,碎银子不是老茶头,而是老茶头经过再次加工形成的“优等料”。
确实,老茶头与碎银子在外形上有不同之处。比如老茶头与熟茶是一样的颜色,而碎银子会更黑些,碎银子的口味也会更浓,更耐泡,更黏稠。
总之,碎银子是用老茶头当原料制成的,换句话说,它是经过再次加工的老茶头。
03.和“茶马古道”有联系吗?
商家宣传时,常常将“碎银子”与“茶马古道”相联系,烘托这款茶的历史感。其实稍微翻阅一下历史,就知道这完全是无稽之谈。
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,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,是中国西南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。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的“茶马互市”,是中国历史上国家以官茶换取青海、甘肃、四川、西藏等地少数民族马匹的政策和贸易制度。
茶马古道一直延续到明清,在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。二战是什么时候?1939年—1945年,也就是说最晚也距今有近80年的历史了。
既然碎银子被划分到普洱熟茶这一类,那么我们就看看熟普的制作技术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?
熟普最重要的一道工艺就是“渥堆”,即人工发酵,这是20世纪70年代在传统工艺制作的基础上开发的,也就是说直到上世纪70年代,才真正有普洱熟茶这个概念。距离现在不过四十多年,更谈不上和“茶马古道”有什么联系。
再说“碎银子”这个概念,最早是在2013年被商家提出来的,所以碎银子的兴起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。
现在经常能听到“宁喝一两碎银子,不喝十斤普洱茶”这样的说法,其实也只是商家的噱头,有这买碎银子的钱,去买好一点的熟茶饼不是更好吗?
碎银子从老茶头而来,又不等于老茶头。作为一种推陈出新的普洱茶产品,碎银子自有它的独特价值。
事实上,茶类产品的丰富,就是一个不断细化和创新的过程。精准定位,合理营销,新产品才能找到自己应有的消费市场。盲目蹭热点,也许短期有效,长期来看,只会削减产品自身的内在价值。
本文来源:图文来自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,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留言告知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