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茶艺 茶艺有什么讲究

内容来源: 茶文化 2022-02-12 11:17:35
文章导读
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,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。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,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。茶艺与茶道结合,艺中有道,道中有艺,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。然而茶艺、茶道的内涵、外延均不相同,应严格区别二者,不要使之混同。

饮茶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,衍生出的茶道和茶艺,茶艺是茶道的基础,是茶道的必要条件,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。茶道以茶艺为载体,依存于茶艺。茶艺的重点在“艺”,重在习茶艺术,以获得审美享受;茶道的重点在“道”,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,参悟大道。

 

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,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。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,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。茶艺与茶道结合,艺中有道,道中有艺,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。然而茶艺、茶道的内涵、外延均不相同,应严格区别二者,不要使之混同。

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。中国的茶艺早在唐、宋时期已发展到了一相当的高度,“茶”与“艺”已密不可分,但“茶艺”名称的由来有一个发展过程,至20世纪30年代才正式出现,至20世纪70年代,中国台湾地区使用茶艺一词后,全国各地已广泛使用,并赋予新的内涵。

中国茶艺定型和完备的阶段,是在唐代。在距今1200多年前,陆羽的《茶经》总结了前人饮茶的经验,对茶艺作了系统的阐述。随后的宋代,饮茶风气更盛,茶艺也更为精深。明代茶艺最重要的贡献,是瀹饮法的定型与发展。自清代以来,流传至今的风格最独特、影响最大的茶艺,是流行与广东潮汕和福建漳泉等地区的功夫茶。

一、茶艺的的内容

1、泡茶喝饮茶的技巧。泡茶的技巧,实际上是包括茶叶的识别、茶具的选择、的选择等。而饮茶的技巧则是对茶汤的品茶、鉴赏,对它色、香、味、韵的体味。只有掌握了泡茶喝饮茶的技巧,才可能真正地、更深入地体会到茶艺。此外,饮茶的技巧,不光是指个人独饮,而且包括以茶待客的基本技巧。

2、泡茶、饮茶的艺术。艺术虽然和技巧有密切的联系,但是艺术高于技巧,技巧是基本的、浅层次的,而艺术进入到了一种美学的范畴。艺术应该突出美学追求,茶艺属于实用美学、生活美学、休闲美学的领域。茶艺包括环境的美、水质的美、茶叶的美、器具的美、艺术的美。而泡茶的艺术之美,又应该是泡茶者仪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,容貌、知识、风度和内心精神思想的统一。而饮茶同样要强调美,应该与粗俗的、低劣的品茶者严格地区别开来。待客之道也应该讲究艺术,讲究心灵的相通。这样的茶艺才达到了艺术的准则和要求。

当然,泡茶与饮茶的技艺只是外在的形式,体现出来的是对茶文化精神的追求,是一种文化观念的融通。茶艺是对茶文化哲学层面的、观念层面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,但这种表现形式应该是外在与内在的一致的和谐。

中国茶艺历来表现为三种形态。一是潇洒自如的品茗。以喝一杯好茶为依归,追求精神的愉悦;而是营业性的茶艺。如茶馆、茶楼、茶坊、茶店的技艺。四川茶馆中的盖碗茶,用长嘴铜壶冲泡,可为其代表之一;三是表演性茶艺。唐代陆羽、常伯熊,可以说是表演性茶艺的先驱者。

 

二、茶艺的类型

茶艺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划分原则和标准,可以具体分为以下类型:

1、以茶事功能来分,可分为生活型茶艺、经营型茶艺、表演型茶艺。生活型茶艺主要包括个人品茗和奉茶待客两方面。经营型茶艺主要指在茶馆、茶艺馆、茶叶店、餐饮店、宾馆以及其他经营场所为消费者服务的茶艺。表演型茶艺又可以分为技艺型茶艺表演和艺术型茶艺表演。

2、以茶叶种类来分,一般是按照基本茶类再来细分,如红茶茶艺、茶艺、茶艺,还有再加工茶类的茶艺,如花茶也有茶艺表演。

3、以饮茶器具来分,主要有壶泡法以及盖碗杯茶艺和玻璃杯茶艺。

4、以冲泡方式来分包括烹茶法、点茶法、泡茶法、冷饮法等。

5、以社会阶层来分包括宫廷茶艺、文士茶艺、宗教茶艺、民间茶艺等。

6、以饮茶人群来分主要是一些特殊人员群体的茶艺,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少儿茶艺、伤残人茶艺等。

7、以民族来分,如汉族茶艺、少数民族茶艺。少数民族茶艺当中又包括蒙古族、藏族、维吾尔族、回族、白族、苗族、侗族、土家族、傣族、裕固族、纳西族、基诺族、布朗族、景颇族、彝族、佤族茶艺等。如大家所熟知的蒙古族咸奶茶、、白族三道茶、纳西族龙虎斗、基诺族凉拌茶等,都曾有茶艺表演。

8、以民俗来分,如客家擂茶、惠安女俗茶、新娘茶等。

9、以地域来分,如北京盖碗茶、茶、婺源文士茶、修水礼宾茶等。

10、以时期来分,一是古代茶艺;而是当代茶艺。古代茶艺又根据历史时期分为唐代茶艺、宋代茶艺、明代茶艺、清代茶艺等。

三、茶艺的特点

一是哲理为先。中国茶艺最讲究的是道法自然,崇尚简净。道法自然,就是与自然相一致、相契合,物我两忘,发自心性。崇尚简净是以简为德,心静如水,怡然自得,返朴归真。

二是审美为重。中国茶艺之美表现在自由旷达,毫不造作,注重内省,不拘一格。所以,中国茶艺虽然有规范要求,但不僵化、不凝滞,而是充满着生活的气息、生命的活力。

三是个性为要。中国茶艺注重意境,百花齐放。茶艺多姿多彩,儒雅含蓄与热情奔放,空灵玄妙与禅机逼人,缤纷错彩与清丽脱俗,各种风格都能一一展现。

四是实用为佳。茶是用来喝的,是开门七件事之一,是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。因此,中国茶艺不仅关注冲泡过程,同时把茶的滋味感觉、心理感受很好地融为一体,追求一种极好的生活享受。

不论何种茶艺,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,都体现出中国茶艺的共性和个性的和谐统一。

四、质朴自然中静、真的普洱茶茶道精神

在每一个爱茶者心中,感受品饮好茶时的瞬间感受必定是用心灵考问生命的瞬间。流淌在身体中的血液与杯中的茶汤一样,都是在生命里流动的液体,不同的只是当她们在你身体中进行细胞交换时,一个给予你活着的力量,一个赐予你生活的感动。活着的力量和生活的感动便源于茶道。

如邓时海先生及许多茗家所言,在中国数百种茶叶中,普洱茶是最能够代表中国茶文化道家传统思想的。普洱茶性温顺而亮节,普洱茶品饮深邃而高雅。普洱茶经贮藏后越陈越香,具有历史生命;品茗意境宁静而淡泊,阐扬的就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道家思想。

所以普洱茶品茗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于道,在于“自然、清净、泡好茶”。普洱茶不愧为中国的茶中之茶。普洱茶的精神在于静,在于真,静是普洱茶技术求其静,真是普洱茶方法求其真。

静即自然。不呈欲望,不强求之,顺其自然,就是静。天地之间,苍生万物,都有其生死、运行、因果的道理。这些道理,有的是永恒性的“常道”,也有是时代性的“非常道”。

永恒性的常道是先天自然,而时代性的非常道,因习惯成自然,是后天的自然。

真级真性。天地间事事物物都有其真性,也就是事实真理。道家将事和物的道理,归为真。

穷研尽究其真,为修道,不作任何假设,也不作任何不实。真人最高的智慧,是以最真实、也是以极残酷来面对生与死;以真生、真死之精神处理自己的生命。不愿意提及前世,前世只是杳杳不真;不愿想到下辈,下辈只是无无不实;只知道今生,今生却又是那么匆匆短促。

纵然如此,也只有经营今生最真实。延年益寿,长生不老,也就成为道人永恒传承的信念与工作。数千年以来,道家对长生的信念与工作,一贯秉持着的大原则。

普洱茶的精神实质最合乎自然的静真,表现在:

一是普洱茶最是符合自然采种、加工、贮藏、冲泡、品饮及其当中的一切操作、一切布置用具、一切态度和秩序技术等追求合乎平常自然,是为静的茶技术。普洱茶品茗时,要求在技术方面如操作举动、布置安排、道具处理、态度应对、秩序过程等都要合乎平常自然,以达到静的精神。

二是普洱茶最具真性。普洱茶的生长其实物之始合乎真道;普洱茶茶事传承合乎真理;技术处理合乎真实;茶的品饮享用合乎真性。如普洱茶树是生长有樟树和各种植物混交的深山密林,普洱茶菁的制作要日晒生茶,普洱茶品的陈化要干仓清新,普洱茶叶的冲泡要高温宽壶,普洱茶汤的品茗在于真性之美。

普洱茶技术,是以静的精神贯穿于各项技术中:一方面要求品茗时的外在情境得以平常自然,使鉴赏的感受最真实;另一方面为泡出好茶的需要,泡茶人也必须要求具有真性的品质。

普洱茶方法止乎于真,诉求于自然的特点,是普洱茶孕育完美的真性,发展并完美体现于茶汤中,使品茗者品尝到普洱茶真性——陈、香、滋、气。同时相寄于静的技术透过人体感官功能,接纳了普洱茶真性,转移由心神感受而虚灵化境,终与止乎在道。

总的来说,普洱茶文化的整体技术和方法,其唯一的目的,在于全面营造在平常的自然情境之下,完全发挥普洱茶的真性,使品茗者透过品尝到最丰富且完美的普洱茶真性,由心神导引,臻及自然的意境。

普洱茶真性是由茶汤中表现出来的,真香、真味、真性、真气为其本质所表现的独有特色。当然,同为茶类,无论何种茶其真性会有共通相同之处,也可能达到相似的茶道内涵。

因此,以道家之道为茶道的普洱茶品茗,并不考虑大环境所营造的诗意,或磅礴的气势,或者人和物共合关系的情景,这些气势及情景并非茶的真性,它们也可以同样应用到饮酒、抽烟之环境中,营造出同样的意境效果。

普洱茶道的追求,可以在诗情画意中得之,可以在街头巷尾里得之,也可以在墙角面壁下得之,因为透过普洱茶真性,而引发静、真精神使然。正如真人从入世而修道,道在我真性之中!

普洱茶道的追求,可以在诗情画意中得之,可以在街头巷尾里得之,也可以在墙角面壁下得之,因为透过普洱茶真性,而引发静、真精神使然。正如真人从入世而修道,道在我真性之中!

所以要认识普洱茶道精神,首先要对普洱茶有充分的认识及了解,包括普洱茶历史、生产、种类以及识辩其新旧好坏、特色和懂得普洱茶制造、陈化等方法理论;再者能掌握冲泡的技术方法,而后才能品尝出普洱茶真性,而更进一步能完全接受,且喜爱普洱茶的品饮。懂普洱茶、爱普洱茶而后才能超越精神参悟出茶道。

普洱茶品茗的意境本事追求宁静自然、淡雅清新,同时也是内敛深邃的心灵世界。那些属于刺激精神亢进的茶品,多少会造成品茗者心情炽热,情绪浮泛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