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法天人 气贯紫泥

内容来源: 茶道道 2024-09-20 08:48:18
文章导读
艺法天人气贯紫泥(1)罗小平的艺术之路1983年,我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,在学期间曾在景德镇、福建龙海、湖北蕲春等地实习制作陶艺。1987年,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,授课之余,并在宜兴做了一大批与公共环境艺术相结合的抽象陶艺,曾应邀

艺法天人气贯紫泥 (1)

罗小平的艺术之路

1983年,我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,在学期间曾在景德镇、福建龙海、湖北蕲春等地实习制作陶艺。1987年,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,授课之余,并在宜兴做了一大批与公共环境艺术相结合的抽象陶艺,曾应邀在上海美术家画廊办过一个展览,反应不错,但我暗地里感觉不怎么样。

我偏爱西方艺术,在大学时接受的大致上也是西方美术的教育体系。虽观览过全国各大名胜古迹,但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产生情感却是以后的事。那个时期,由于国内艺术主流充斥小巧、平庸的作品,缺乏创意,于是兴起出国留学的念头。

放弃赴美深造

1992年,我取得留美攻读硕士学位的护照。然而,也许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,使我放弃了签证和大学教职,来到宜兴乡下。起初由于生活所迫,大量的制作宗教雕塑,欲把握传统雕塑的三维空间和技巧,我自信是不费力的,但要将对宗教的虔诚之心,融入—刀一笔之中,绝非易事。从此之中,我逐渐领悟到中国文化艺术深厚的传统精神及其内在品格,同时也领悟到东方美学的精深和博大。

我不解的是: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,为什么被西方文化和工业文明冲击的七零八落?为什么传统雕塑总处在民间艺术之列?为什么中国传统艺术近百年倾于衰落?乡间的晚风抚不平我心头的不安,田野的芳香带不走我灵魂的孤寂。

中国近十年采用全盘西化的雕塑教学体系,割裂了中国传统雕塑历史,用吻合西方雕塑艺术的美学原则来审视中国传统雕塑,不可避免地将削弱中国传统雕塑的美学价值,造成当代中国雕塑行为上的盲从与被动。而中国传统的彩塑、陶塑、泥塑、木雕,由于民间工匠口耳相传的授徒方式和创作理论的匮乏,加上历史的陈因,始终拓不宽民间艺术的格局,无形中在观念上淡化了中国传统雕塑已有的成就。

致力宗教雕塑追求天人合一

中西雕塑艺术的风格迥异,是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,并无损于人类历史长河中各自的艺术地位。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的天成,画像砖的朴拙,云冈石窟的博大,中国陶瓷艺术的深厚,是民族历史文化光芒的折射,在这灿烂的折光之下,该如何继承发展?在宗教程序化的造型里,我看到充满中国情怀的线条,领略到人性的神化,触摸到民族文化跳动的脉搏。当传统文化的清泉与我的心灵交融时,我产生了不曾有过的冲动。

社会的进程,信息的发展,人类似乎正迈向大同。但就像不能改变血脉与肤色一样,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精神与艺术品格依然延展到我们这一代。我崇尚宁静、淡泊,追寻禅宗「超然物外」的思想,力求「天人合一」的境界。回想自已这种思想的变化,我曾在作品展前言中写到:「十几年从艺生涯,为拋弃传统,我狂呼与吶喊;为学习传统,我跋涉与陶醉;为立意创新,我痛苦与狂喜。不管何时何地,自信从艺的态度是竭智尽力的。」我暗自庆幸自己的「顿悟」。

以紫砂为材料以开创为起点

紫砂被誉为「紫玉金砂」,制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,作为优秀的民间艺术早已蜚声海内外,并对中外陶艺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,但宜兴紫砂壶从古至今仍属工艺美术范畴,历来在古玩和茶艺市场流动。紫砂雕塑是随近几十年紫砂壶的发展而兴起的,徐秀棠是带动宜兴紫砂雕塑兴盛的重要人物之一,除他等少数个人之外,紫砂雕塑作为民间工艺美术却没有形成像石湾德化等地方名匠辈出,且具地方特点的气候,更少创新意义。商业利润的驱动,急功近利的心态,虽带来一时的繁荣,却不能改变地方某些狭隘的守旧观念和文化的滞后。但紫砂陶土良好的可塑性与凝重色泽,并无妨它作为陶塑的极好材料,认识这一特性之后,使我的创作有了保证。1993年,继承与发展,开拓与创新,成为我做陶之路的新起点。

以禅宗自然超逸为创作核心

相关热词:

延伸阅读:

· 的传说10-09

· 蔡襄“龙团”细分明10-09

· 水金龟的传说10-09

· 英国饮茶的由来10-09

· 茶之诞生(下)10-09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