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说龙井茶代表的是御封的世家贵族,那么,乌龙茶便是挟洋自重的后起之秀--乌龙的地位,是与港台、闽粤在近二三十年中国社会的地位逐步提升相同步的。不夸张地说,上世纪80年代以前,除了这四个地方以外,绝大多数中国人几乎没听说过,更不会喝乌龙茶。
省武夷山的的拍卖会,是海内外茶人都很关注的盛事。正宗大红袍,每年只有几十克产量,名气如此之大,而产量又如此之少,按照市场规则,顺理成章只能通过拍卖来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平竞争。当然,大红袍的生产者,也就能够保证收益最大化。
武夷山是福建的名胜,山清水秀,朱熹曾在这里生活过,而这位思想家、教育家是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儒学大师,他对武夷山的知名度提高有举足轻重的贡献。
安溪茶叶博物馆,与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的主要区别在于这里的主角是乌龙茶。乌龙茶代表性的品种有潮汕凤凰水仙、武夷山大红袍、安溪铁观音、台湾的冻顶乌龙、文山包种等等。
与绿茶中的、碧螺春如出一辙,乌龙茶中最为国人所熟悉的是大红袍与铁观音,单看这两个茶名,就可以领略到乌龙茶的浓酽而非淡雅的风格特点。
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,北方还很少有乌龙茶,即使是喝乌龙茶,也都是当成绿茶一样对待,没有功夫茶的概念。改革开放后南风北渐,广东、福建与港台的饮茶习俗日益被内地所接受。
虽然对于北方以及内地大多数地方来说,功夫茶都是一种新鲜事物,但是在某种程度上,功夫茶成为时尚,其实是的回归。茶艺馆推动了北方人喝乌龙茶。
北方人是先接受了功夫茶艺,然后才习惯了乌龙茶独特的滋味的。乌龙茶茶量很大、浓酽无比,第一次喝的人,多半会感到受不了,会奇怪为什么福建人、广东人要喝这么浓的茶。
这种饮茶习俗,有其客观原因。因为福建广东夏季酷热,而且古时普遍认为这些地方瘴气重,到了唐宋时期岭南都是处罚贬谪官员的所在,韩愈、苏东坡留下的诗文,更清楚无误地反映出当时人们把南谪视为畏途,其程度比俄国的西伯利亚有过之而无不及,其主要原因就是水土不服以及潮湿和瘴气以及蛇虫肆虐。因此需要多喝茶祛暑驱病,茶的清热解暑功效,显然远胜于任何其他饮品,更是凉水开水所无法相比的。于是百姓饮浓茶蔚然成风,另外,太浓的茶,本身也不适合大杯牛饮。这样,人们在纳凉消磨时间时,便一小杯一小杯地喝茶,久而久之约定俗成。
乌龙茶之所以用小壶,从经济角度看,也因为要喝浓茶,用茶量大,所以,壶若大了,每次投放的茶叶量也就太多,经济上承担不了,即使是舍得放那么多茶叶,人的身体恐怕也承受不了如此大量的茶汤。现代医学已经验证了,过量喝茶对身体的最突出负面影响就是容易导致肾结石。
小壶、浓汤、慢饮等原因,催生了独具风格的功夫茶艺。乌龙茶的品饮,带有鲜明的表演色彩,这本是闽粤民风,是自娱娱人的。茶人陈香白曾在茶文化活动时展示潮汕功夫茶艺,在场不少人都问,这是不是经过了艺术加工?其实,潮汕人日常生活中就是这么一丝不苟地冲泡功夫茶的,这已经成为生活习惯。后来传到了北方,大都是由专业茶艺师表演,于是,便更多地成为一种表演,就像是茶馆里经常有的古筝弹奏或传统民乐背景音乐一样,构成茶艺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。
乌龙茶的品饮,非常讲究茶具与程序,它使茶艺有了一个具体的载体,乌龙茶与功夫茶艺就这样相辅相成,逐步被各地群众所接受。
台湾是新派茶艺热潮的发源地,由于历史原因,台湾受日本文化影响颇多,事实上,日本茶文化的著作,有不少都是由台湾翻译出版的。台湾的茶艺就可看出日本茶道的痕迹。早些年,台湾从福建引种乌龙茶,培育出自己的品种,由于宝岛阿里山气候适宜茶树生长,兼之台湾茶人对于茶叶的生产、加工坚持不懈地研究改进,台湾的乌龙茶很快在市场中崛起,大有压倒大陆乌龙茶之势。至少在目前,台湾乌龙茶的工艺与包装营销,都更符合国际潮流,所以,在价格上早已超过大陆乌龙茶。
由于国际市场对于乌龙茶日益重视,因此,曾有人断言21世纪是乌龙世纪。商业的力量非常强大,乌龙茶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,进展神速,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乌龙茶商不懈的宣传与炒作。在港台,乌龙茶与都同时广有市场,可见两者有某种相似之处。与乌龙茶同时异军突起的是普洱茶,从2000年到今天,几年的时间,普洱的美誉度与市场占有率,已经远远超过,与绿茶、的卫冕状态不同,乌龙茶与普洱茶俨然是来势汹汹的挑战者。